9789570843354a_02.jpg

日前排定到高雄三餘書店看ZINE展覽,因病延後,

沒想到反而因此有機會參加王聰威老師的新書《編輯樣》分享會。

 

我完全沒準備就去了,現場沒有拍照也沒有簽書(我連身上的錢都不夠當場在書店買一本啊^q^),但為了室友阿開筆記了些紀錄。

 

在貼紀錄前,先對「ZINE世代,小誌革命」展覽跟三餘書店寫點簡單的感想。

三餘書店的一樓空間不算大,但有相當多有趣的書籍,包括了獨立創作的刊物,以及國外的攝影小書等等。當然,小眾出版社的很多作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我覺得收書量不算多,選書的方向卻很不錯。我有翻到喜歡的攝影集,但只剩下見本了…沒想到我會在書店裡遇上CWT才會有的遺憾…

 

ZINE展不知道是我漏看了還是怎樣,我覺得這展超小的啊…???怎麼用張桌子擺滿日本製作的ZINE就沒了??還以為至少有個展板說明各種ZINE的內容或作者,但除了樓梯扶手上的小小展板及聊勝於無的說明外,似乎沒有更多資訊了。也許是希望感興趣的人可以去買田園城市出版的兩本書嗎??

對於這個展,我有種期望太高所以揮棒落空的失落感,畢竟跟王聰威老師的分享會比起來,我本來更想要來看這個展啊…

 

此外,我是個很怕生的旅客,如果沒人陪就會有點怕怕地逛。三餘書店儘管是個很舒服的空間,但畢竟不在我的地盤上,還是稍嫌不自在。希望以後有機會多造訪幾次,努力把這裡也畫進熟悉的範圍XDD

 

那麼,以下就是答應室友的分享會筆記

日本的編輯工作相當於創意人,工作上有獨立性、重要性;台灣的編輯相較之下,被視為作家的附屬,專業性也被看得很低。本書就補足了「編輯特殊地位的提升」,展現編輯可以發揮的創意及特殊性。

編輯的工作是組合與整理各種混亂的材料,再呈現給讀者。

 

作者一開始用他曾經待過的兩本雜誌為範本,說明Guide Book創意編輯術。

成功的案例為FHM及美麗佳人,兩本都是國際性的雜誌,例如FHM的起源地為英國,是專門針對藍領階級的男性向休閒雜誌,在英國發行成功後開始售出國際版,但變為國際版本的問題在於品質不一、難以控管。

書與雜誌的差別在於,書的核心是作者,編輯能做的是編好書、輔佐的工作;雜誌則因為有複數的作者、甚至是攝影師、美編,因此沒有誰特別重要的情形,誰都不是核心。在此情況下,沒有最重要的作者來決定雜誌的風格,儘管編輯可以大致決定風格走向,但卻不能十分嚴謹的控管與維持。因此雜誌編輯中最重要的是GuideBook(指南),書中詳列各種雜誌編輯的細節,包括文章開頭的形式、封面相片的格調…等等。透過GuideBook可以讓各國發行的國際版雜誌風格一致。

 

Guide Book的核心如下:

→定義了雜誌的品牌精神、風格定位

→如何用編輯技術去達成上述的信念

→身為編輯,是否知道自己的責任

 

文學雜誌

國內的文學雜誌有相當多種,依照各個族群的定義又有不同,例如:文青的文學雜誌→《誠品好讀》。歷年來有相當多閱讀族群不同的文學雜誌,近期較成功的案例為《双河彎》,傳統的有《印刻》及《聯合文學》、《文訊》等等。2014年《聯合文學》進行改版,採用了全彩的內頁,並將文學主題結合生活面向,提出更豐富的企劃主題。

以編輯執行力為例,王聰威舉了一個近期的企劃當作例子。企劃拍攝作家的二十四小時,晚上12點的擔綱作家為陳克華,原先提供的照片是一張他與情人赤裸擁抱的照片,傳達出來的重點為同志、迸發的情慾,因為與企劃主題的生活感不符,難以採用。但這時編輯選擇技術性克服該問題,透過換為同樣場景但鏡頭切換在兩人相擁的上半身(頭與頸部),再搭配睡前刷牙、洗臉、睡前吻的照片,表現出兩人的生活及親密,便能夠符合主題性。

但文學雜誌注定是「小雜誌」,就像是私人的派對或是書房,僅容許特定人士進入,擁有獨特的親密感。

 

會後問答:

編輯需要特別或專門的技藝嗎??

技藝並不是絕對,但對事物的好奇心,對某一領域的浸淫、深入研究,廣泛的閱讀,都是成為編輯需要的成份。

 

如何決定當期的主題??

決定當期的主題並不難,例如注意某些作家的周年紀念、或是製作特輯,但這些都只有純文學。《聯合文學》的改革在於把只有文學的內容擴大了,除了文學之外,還加入了政治、經濟、環保的成份,例如吳晟老師參與中科保水的特輯。選擇主題其實不難,難在如何將這些非文學的主題轉化為文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小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