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2b6696-ebb1-46fd-a7f3-f443f8aaeede.jpg  

之前的周末參加了2014民族誌影展巡演暨研習營在台南的場次,之前在台北工作時就有意欣賞民族誌影展,

可惜南部缺少機會跟管道。這次成大博物館提供場地舉辦這種活動,真是非常令人開心。

 

零下四十度的思念

Way Home-from Taiwan to the Inner Mongolia

劇情簡介:一個八歲的孩子,如何透過一趟旅行,理解家人之間的情感?台灣出生的小桐,從沒有看過雪,但她的媽媽卻來自零下四十度的中國內蒙古。這個冬天,為了探望生病的外曾祖母,媽媽決定帶她一起返鄉。在這遙遠的雪國裡,她見到了結凍的食物,見到滿山看不盡的白雪,也見到疼愛她的外公外婆。但對她來說,最難忘的,卻是在這短短的一個星期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媽媽,這個媽媽的臉上多了笑容,也多了眼淚。

 預告片這裡走

台南場的片單不多,《零下四十度的思念》是我最感興趣的。

片長約莫30幾分鐘,透過8歲的小女孩桐桐的眼光,觀看母親回到內蒙古故鄉探親的經過。本片有相當多議題可以探討,不光是台灣新住民,還有異民族間的交流、兩代母女親情等等,除了看時會有點想哭,也會開始思索很多議題。

 

桐桐的家位在花蓮,據導演陳冠宇在片後導談提供的資訊,班上的同學30幾人中,就有10人的父親或母親來自其他國家,說明了新住民幾乎是台灣社會無法再忽視的問題,他們已經是台灣社會結構中的一份子,也帶來新的文化與力量。但這些新住民在來到台灣的同時,也無法割捨與故鄉的牽掛。

 桐桐的母親紅梅,來自內蒙古的根河市,是個在中國也格外嚴寒的地方。她們母女帶著年幼的弟弟,由台灣橫越近40度的溫差,千里迢迢搭乘飛機再轉火車,就為了探視生病的外曾祖母。

紅梅與她的母親、以及紅梅與女兒桐桐儼然形成兩組對比,紅梅媽媽心疼女兒遠嫁她方,片子最後叮嚀桐桐,在台灣找個丈夫、好陪著母親,充分展現了為人母的心情。紀錄片最恐怖的就是這種大絕洋蔥,就因為知道這不是演的,便忍不住為之動容。

紅梅與桐桐這對母女,好像也透過這次的探親之旅發現彼此的另一面。在我看來,紅梅回到故鄉後似乎稍微放下了母親的身分,而回到了一個離鄉已久的女兒、一個內蒙古女孩的角色。

 

片中許多橋段看似沉重,但透過八歲女孩的眼光看來,便顯得輕盈許多。

例如民族間的隔閡、生活習慣的差異等等,並不如此難以跨越。我留意到桐桐在台灣與在內蒙古講話的口音就有差異,而她顯得遊刃有餘,輕鬆地接納兩地文化的差異,能跟著外婆大逛市場、與當地孩子一同滑雪。導演認為,大人會覺得很難處理、面對的差異,其實對小孩子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之所以選擇以小孩的角度來拍攝影片,也是出於這層考量。

 

觀賞後主辦單位邀請到導演來進行對談,時間不長,不過陳冠宇導演相當熱情地分享了許多拍片的心得與他的觀察,也補充了許多看完影片時會想知道的訊息,令人備感收穫。

 50226.jpg  

至於另一部《神秘的莎瑪》應該是加映吧,畢竟沒有在片單上看到它的名字。介紹在這邊。

主辦單位可能是想給我們一點驚喜的感覺,不過比起大概了解劇情的《零下四十度的思念》,《神秘的莎瑪》真的非常神秘。約莫50分鐘的影片,我到了最後5分鐘才知道前頭到底都在演些什麼… 

莎瑪(SAMA)是印度伊斯蘭音樂傳統的儀式,內涵為透過音樂會或音樂歌曲表達內心對宗教所感受到的寧靜與喜悅。這樣的宗教音樂因調、內容等等,都會隨著地區與流派而改變,彼此間也相互傳承、影響。

從莎瑪的角度反觀宗教流派,就會發現印度教之間的系統有接觸、有衝突,但不論如何都不是靜止且孤立的。

 

比起上一部故事性強烈的《零下四十度的思念》,《神秘的莎瑪》就非常像是民族誌,用影片紀錄另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讓觀者稍嫌摸不著頭腦(這是你對民族誌影片的印象喔…)

對於莎瑪裡的音樂,以我對世界音樂的薄弱印象,就是中東風味的民族歌謠,歌詞是相當虔誠的宗教歌詞,有些歌曲以當地的民間傳說為主題,頗為多樣化。傳唱方式也各式各樣。更令我驚訝的是他們使用的各式各樣的樂器,有些真是前所未聞,開了另一種眼界。

 

今年的民族誌影像展是首次巡迴到台南,希望日後有機會能看到更多片子,而非只能在南部巴巴地看著文宣啊!!附上去年官網,很想看的還有鄭明河的姓越名南,她的作品《他方,在此處》還有藍老師寫的導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小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